找到相关内容801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理擅变与文风趋新—兼论晋宋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

    如用般若“中”思想来分析,乃是执著“言”“象”,视“实相”为物所致,也就是在“实相”之外别立自性。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讲,就是这种本体论把“”(“无,’)绝对化了,欲凝固成为某种物质实体。而后一种偏向...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都是殆失厥中的。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是般若实相学关于“”(“无”、“无我”、“非身”)、“法性,,(“法身”、“佛性”、“佛身”)的新义和中思想方法。 具体来讲,般若实相学的...

    高华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42654492.html
  • 龙树的教学

    为其中媒;但其实,那无为,恐怕也不是独立的存在,所以无论如何要将这净尽。然则使这东西合至的东西,就非求之于此外不可了。于是阿含经里面,这种时候,就以染贪为其媒介。龙树在中论置染染者品一品,三毒中独...说什么有为,什么无为,这究竟都是不可得。有为、无为也、究竟是、一切都是,这就是第一部的智的解决。不,岂但谈不到什么解决?中论五阴品说:“若人有问者,离而欲答,是则不成答,俱同于彼疑。若人...

    佐佐木月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3054811.html
  • 从《童蒙止观》看天台止观修习法要

    二种修观法:1、对治观;如不净观对治贪欲;慈心对治瞋恚;界分别对治着我;数息对治多寻思等的修法。2、正的修法;观诸法无相,是因缘所生。因缘无性即是实相。先了所之境一切皆。能之心自然不起。...对六尘修止观法。初心之人修习止观,欲与止观相应,得其利益,颇不容易,以其止观不与烦恼相应故。故教于六根对一境界之中修习止观,正显念念不离,无间断、不休息之功夫。  (三)假中三止三的修法  (一)...

    悟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0554983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的基本架构

    上一品示四安乐行,一一皆是要求从吾人清净心地上着力,不着,涉有不滞有。第十五《从地涌出品》所举从地涌出住的菩萨们即是成就四行之人。从地故不着,住故不着有,不着二边,即是中道。《从地涌出品》...法华三乘方便,一乘真实的主旨,以及如来开近显远的真正目的。二十八品中也处处贯穿着戒定慧三学、假中三、衣室座三轨等自行化他的妙法,这需要读经者用心留意体会。更重要的是,本经以文殊答问居全经之始,强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0654984.html
  • 了法法师:太虚大师僧教育的宏图与实践

    日本学东密回国。一九二四年在北京依白普仁喇嘛学藏密,于北京慈恩寺成立藏文学院。武昌佛学院的学僧超一,法尊、、恒演、严定、密悟、法舫等,都参加学习藏文。改名赴藏学法团。于一九二五年六月由大勇率大刚、...身心世界,在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,无数尘刹焕然炳现,如凌空影像,明照无边,座经数小时如弹指顷,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。第二次悟境,是在普陀山闭关时,每夜坐禅,专提从前西方寺阅藏时所得悟境,作为体。...

    了法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5355045.html
  • 朝鲜民族佛教的形成及发展

    1390)儒者郑梦周上奏说儒者之道“至理存焉,尧舜之道亦不外此”,而佛教教人“辞亲戚,绝男女,独坐岩穴,草衣木食,寂灭为宗”,不是“平常之道”。此后,大司宪成石璘等人又上疏,批评佛教”无父无君”,“以...悟一心而起无边妙用者诸佛也”,主张“自修佛心,自成佛道”,“狂心歇处,即是菩提,性净妙明,非从人得”,可见他认为内心自悟是解脱的根本途径。此后移住智异山无住庵,“专精内”,读宋代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71155552.html
  •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

      2、理法界:包括“真空则理法界”。杜顺《法界观门》的真空,就是理法界的。何为真空?不是以“断灭”为,也不是离开色的,而是“即有明”,此与有相即不二,故称真空。这种真空,就是所谓的理,亦即真如、法性实相等。“真空”侧重强调色的本体空寂,而不是绝对空无(断),是与具体的万有结合在一起,所谓“真空必不异色”、“不离色明”,色是不二的,与色、理与事是互相依存的。“以空中无色,由...

    胡春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1355782.html
  • 曾其海著:天台佛学(3)

    文师读《大智度论》,证得三智(道种智、一切智、一切种智)一心中得;又读《中论》“三谛偈”(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)而证得一心三。慧思又深谙《法华经》,从法华的“三乘归一乘”,...教仪》说:“次明通教者,通前藏教通后别圆,故名通教。又从当教得名,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,故名通教。”  般若讲,三乘的人由有而,由而达到八不的中道,具有一切智慧;然而在事法上仍相分离,...

    曾其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2755939.html
  • 倪梁康: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

    实体为;“法”是指“万法皆”,即一切存在事物自身的本性都为。唯识学家也说“我法两”。佛教所要求的修行,最根本的目的可以说就是“”和 “舍执”,即观审和把握诸法皆的道理,把握“性”,...   就此而论,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这里仍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性相之争,尽管是在“性相融会”的前提下进行的。在后面对“有”、“无”、“”等概念的分析中,这个问题还会进一步细化。 ( http://www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3055941.html
  • 汉传佛教及其宗派

    ,悟解到三智“一心中得”的道理,又结合《中论·四谛品》的三是偈: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”,确立了一心中、观假、中的“一心三”理论。慧思继承此说,并结合《妙法莲华经》...三千”,亦名“性具”,或名“理具”。依此理具三千,而有事造三千。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之境,进而联系慧文的“一心三”来考察,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,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,即;但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55356101.html